- 站内搜索
一、 “十二五”环保工作
(一)回顾
1.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。城市空气质量保持良好,空气质量好于II级天数比例达到90%。全师辖区内河流和主要湖库总体水质稳定,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,区控湖库水质达到III类地表水标准的比例达到80%;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保持良好,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5%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按功能区达标,声环境质量良好。
2.总量减排和污染防治成效显著。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任务基本完成。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明显加快,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%。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5%。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达标率明显提高,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%。危险废物、医疗废物得到安全处置,全师范围内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。
3.生态保护和建设稳步推进。实施天然林保护、退牧还草、生态修复、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,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提升。加强了团场连队的环境综合整治,垃圾做到定点存放、及时清运,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,强化了畜禽养殖环境的管理,减少畜禽养殖废水的排放,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的连队达到10个,不断提高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水平。生态创建工作大力开展,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,目前有2个团场小城镇获得兵团级生态小城镇称号。不断开展有机产品基地建设,建立有机食品生产基地2个。
4.应急处置能力增强。建立了环境应急网络,完善了环境应急预案、重点企业环境预案备案工作。建立重点环境安全企业环保档案、实行一厂一档制,组织开展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演练、严格执行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制度,环境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。
5.环境监管能力大幅提升。师环境监测站已全面开展常规指标监测的能力,完成163团、168团2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设施建设。2家重点企业安装废气、废水在线监控设备5套。环境执法不断取得成效,全师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达100%,环境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得到增强。
(二)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
1.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峻,减排任务艰巨。“十二五”时期,我师经济保持较快发展,能源资源消耗持续增长,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得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增加。“十三五”减排空间将缩小,总量减排压力巨大。
2.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,保护压力巨大。九师地处边境地区,属于生态敏感区、脆弱区,自然环境恶劣,垦区土地沙漠化扩大,耕地盐碱化严重,水土流失加剧,河流来水量减少,草场退化等生态系统退化问题较为突出。
3.环境管理机制不够健全,监管能力薄弱。目前环境监察、环境监测人员编制严重不足,环境监察、监测能力建设与日益增加的环境保护任务不相适应。
二、指导思想、总体目标
(一)指导思想
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引,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,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、深入落实新修订的《环境保护法》、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,坚持 “环保优先、生态立区”和“资源开发可持续,生态环境可持续”的发展理念,坚持“保护生态、放大优势、突出民生、形成特色、创先争优”的发展道路。坚持绿色、循环、低碳发展,以环境保护优化社会经济发展为主要手段,以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为抓手,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、强化区域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作为首要任务,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,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。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,为构建环境友好、资源节约的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,推动我师走上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文明发展之路,确保九师山川秀美、绿洲常在。
(二)总体目标
1.主要污染物达标排放。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幅控制在国家和兵团核定的范围以内。
2.环境质量持续改善。全师城市空气质量好于Ⅱ级的天数比例保持在90%。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5%;河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,湖库水质趋于改善,区控湖库水质达到III类地表水标准的比例保持在80%。土壤环境质量趋好,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符合声环境功能区标准,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90%。
3.生态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。自然保护区建设不断推进,加大生态修复工作力度,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监管,全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加,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,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、生态示范团场创建活动不断加强,团场连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持续有效开展,有机产品认证和有机基地建设不断增加,全师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。
4.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持续增强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%,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%,团场连队污水处理,垃圾无害化处理不断增强,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%,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。
5.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。重金属、Vocs、危险化学品污染得到防控。危险废物基本实现安全处置,确保核与辐射安全。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得到有效遏制,环境预警和防范能力增强。
6.环境监管水平系统提升。全师监测、监察、宣教、信息化等能力建设水平显著提高,加强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、固体废弃物管理等建设与运行,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环境监管体系基本形成。
(三)指标体系
“十三五”环境保护规划指标 | |||
指 标 | 2015年 | 2020年 | 属性 |
1、环境质量(4项) | |||
城市空气质量好于II级天数比例(%) | 90 | 90 | 预期性 |
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(%) | 95 | 95 | 预期性 |
区控湖库水质达到III类地表水标准的比例(%) | 80 | 80 | 预期性 |
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(%) | 90 | 90 | 预期性 |
2、总量控制(4项) | |||
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增长(%) | 控制在兵团下达指标范围内 | 控制在兵团下达指标范围内 | 约束性 |
氨氮排放总量增长(%) | 约束性 | ||
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增长(%) | 约束性 | ||
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长(%) | 约束性 | ||
3、污染防治(3项) | |||
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(%) | 90 | 85 | 预期性 |
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(%) | 75 | 80 | 预期性 |
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(%) | 80 | 85 | 预期性 |
4、生态保护和建设(2项) | |||
国家级生态乡镇(个) | 0 | 2 | 预期性 |
兵团级生态乡镇(个) | 2 | 4 | 预期性 |
5、环境管理(2项) | |||
环评执行率(%) | 90 | 95 | 预期性 |
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执行率(%) | 80 | 85 | 预期性 |
(一)推进主要污染物减排,着力改善环境质量
1.优化产业结构,大力发展低碳、绿色、循环经济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,转变经济增长方式。全面推进清洁生产,大力发展绿色、循环、低碳经济。
2.大力推进气更洁,加大大气污染物减排力度。实施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。加大液化天然气项目推进力度,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。全面完成锅炉排放标准提标改造限期治理工作,到2017年底,城市建成区基本淘汰每小时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,禁止新建每小时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。
3.全力推动水更清,着力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。加强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。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地,加强水质监测,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预警。加大重点行业水污染深度治理和工艺技术改造力度,提高污染治理水平。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提标改造,重点流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出水达到一级B标准。逐步开展地下水污染防治,建立健全地下水环境监管体系。
4.加强土壤污染防治,强化固废处置与噪声控制。加强工业固废管理与综合利用。加强城镇生活垃圾分类、收集、转运系统和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、管理。加强城市噪声污染防治,开展“固定声源噪声、建筑施工噪声、道路交通噪声、社会生活噪声”四项整治。加快改善土壤环境质
(二)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,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
1.推进保护区建设,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。研究编制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,开展生态修复工作,恢复和提升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。积极引导和支持风沙脆弱区、盐碱地重点治理区的耕地和基本农田治理,充分发挥农业用地的生态保护功能。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。
2.推进团场连队环境综合整治,加强生态示范创建和有机基地建设。以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为依托,积极推进团场污水、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连队延伸,改善连队的“脏、乱、差”现象。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。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。大力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和有机基地建设。加强全师“环境优美团场”、“绿色社区”创建活动,适时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。
(三)强化环境风险意识,提高环境风险防范水平
健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,加大环境风险源排查力度,完善环境风险应急响应体系,制定完善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。
(四)加快环保能力建设,提升环境监管服务水平
加强环境监察监测体系建设,提高环保执法水平及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和环境监测预警能力,加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,构建环境信息网络平台,强化环境管理支撑能力。
四、重点工程项目
(一)污染治理和防治重点工程
1.水污染物治理和防治:主要包括巴克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排水项目;朝阳新区生活污水处理项目;团场生活污水处理项目;额敏河道的污染源综合整治项目;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示范项目。
2.大气污染物治理和防治:主要包括团场小城镇集中供热锅炉提标改造项目;团场城镇垃圾处理项目。
3.土壤污染防治:主要包括污灌区土壤污染修复示范工程,工业场地土壤污染治理工程。
4.废弃物处置:主要包括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,医疗垃圾回收处理建设项目。
(二)生态保护重点工程
1.自然保护和修复:主要包括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建设项目;库鲁斯台草原保护项目;森林草原植被保护与恢复项目。
2.环境综合整治:主要包括团场连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,农业面源综合治理工程,农村清洁能源推广使用工程。
3.有机基地建设:主要包括有机产品认证、国家级有机基地建设工程。
(三)环境风险防范重点工程
1.固体废物污染治理:主要包括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;危险废物治理工程。
2.特征性污染防治: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,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污染防治工程,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工程。
3.环境风险防范管理:主要包括环境风险调查与评估,重点风险源治理工程,环境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工程。
(四)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重点工程
主要包括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工程;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工程,污染源自动监控网络体系建设工程;环境应急系统建设工程;境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工程;环保宣传教育能力建设工程,
五、保障措施
(一)加强组织领导,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机制
加快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制度。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考核、领导考评及社会评价纳入其综合考评体系,编制发布全师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。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。
(二)全面深化改革,加大生态环境监管力度
加快转变政府职能,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、环保部门统一监管、有关部门分工负责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。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、环保部门统一监管、有关部门分工负责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机制。
(三)加大环保投入,推动环保市场化运作机制
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,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,积极推进PPP模式,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参与环保公共服务和基础类项目建设。建立环境保护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。
(四)增强科技支撑,大力推进环保产业发展
积极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,加大环保、生态、林业等方面人才的引进,培养和吸引人才为全师环境保护服务。加快引进和吸收环保产业建立以工程投融资、设计和建设、设施运营和维护、技术咨询和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产业服务体系。加强技术创新和市场监管,促进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。
(五)鼓励公众参与,积极推进宣教体系建设
完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体系,不断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,加大环保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力度,建立完善政府环境管理信息公开制度、公众听证制度,健全举报制度,加强社会监督。
(执笔人:李玉萍)
